如何评价《定西孤儿院纪事》及作者杨显惠?
2023-03-22 17:10:12 互联网

如下解答:

湛逗先生:


【资料图】

您好。

我没有读过《定西孤儿院纪事》,也不熟悉其作者杨显惠,因此无权对其本人及其作品进行评价。我上百度查了一下这部作品,反映的是1958年至1960年甘肃定西地区人们的生存和生活状态。那是新中国的痛,全中国都在痛,但各地痛的程度不尽相同。我是河南林州市人,那个年代的事,我的爸爸妈妈给我讲过。我们村里的情况是,1959年情况恶化,人们把能吃的都吃了,比如酸枣面、榆树皮和叶、桐树花、红薯秧等,好在我们村有满山遍野的柿子树,替乡亲们消了灾。我们村极少有人饿死。1960年,条件依然艰苦,林县人民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,开始了十年征战,修建引漳入林工程——红旗渠。对参与建设的民工,国家给予一定的粮食补助,吃不饱的,各家尽量节衣缩食,把粮食省下来留给修渠的人。1960年以后,我们村没有饿死人的事件发生。这是我们这里的实际情况。我们林州市是革命老区,人民特别能吃苦,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,都是勒紧腰带,自己宁肯吃糠咽菜,也要把粮食支援前线,无论自己再困难,都默默承受着,没有怨言。我曾经问过我的爸爸妈妈,为什么你们没有怨言,他们一致的回答是:前线都是拼命的人,比我们重要。

如下解答:

1、《定西孤儿院纪事》是良心作家杨显惠先生命运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(另两部为《甘南往事》:讲述藏区解放后的历史《夹边沟往事》:描写右派的悲惨生活)。用简单易懂掺杂大量方言的语言以拉家常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22个人的家庭故事。语言简单明快却透着浓浓的寒意,很多情节比恐怖小说、惊悚电影还让人后脊发凉…比《活着》更真实无助,比《兄弟》更荒诞血腥。

2、借用一个书评:现实“绝境”的残酷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力,是作家虚构不出来的。这些以细节构成的个人的故事,使惨绝人寰的灾难变得具体可感,将之铭刻在我们的情感记忆中,不再容易被任何人用抽象的数字和话语所模糊遮盖,逼迫要继续活下去的人们不得不面对、反思。

3、我一直相信,冯骥才的《一百人的十年》都能近年被解禁,此三部曲的历史总会被人正视而重见天日。

4、诚然,历史乃国家书写,话语权是强势群体所掌握,但一个经济繁荣、文化丰富、政治昌明的环境,如何不教人欣喜若狂?

5、我们生活在一个远离战火、饥饿、贫穷的年代,我们无法想象在那个年代发生的事情。恰恰如同国家政府痛心疾首之:如几十年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、慰安妇等真实亲临者全部逝去后,这段惨痛历史是否还有人会提起?

如下解答:

《定西孤儿院记事》是通过饥饿亲历者的讲述,在叙事话语层面彰显了饥饿叙事的伦理意义,救赎探寻政治隐喻象征以及细节在饥饿叙史中,杨显惠抑制住了以往对伦理道德绑架人性和政治意图。他把目光投向了人类生存的普遍困境,采用了个体来自寻历史质询人性,把判断留给了读者。

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,希望对您有帮助

最新新闻: